返回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网站分类
栏目推荐
实用工具
热门标签
子分类:
创奇学院 >虚拟品 >素材 » 正文

因坚持而成功名人素材简短,汪曾祺:历经磨难,大器晚成,坚持在平淡中寻找乐趣

素材 更新时间: 发布时间: 素材归档 最新发布 网站地图




文/怀左


最近我一直在读汪曾祺的随笔,像喝茶一样,越品越香。


他的文章,拆开看,每句话都很一般,但整体读下来,流畅自然,娓娓道来,就像站在我面前,和我唠嗑一样。


年轻时,我读不懂汪曾祺的随笔,总觉得太平淡,来来去去都是花鸟鱼虫、米线小吃、平凡人物、读书作诗。


那时候不跌宕起伏一样,都觉得对不起我的年轻。


说句暴露年龄的话,现在有点懂了。可乐换成了茶水,再去读人家的书时,感觉到有点意思了。


汪曾祺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也是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闲情雅致、豁达心态,我在他的文字里,看到了。


汪曾祺的一生,我觉得,可以概括为几个关键词:历经磨难的一生、大器晚成、爱吃、积极乐观的文学诗意人生。


1、历经磨难的一生


这一生,太不容易。


汪曾祺于1920年生于江苏高邮,在那个动乱不停的年代,他经历了太多。


求学也遭波折。他在上高二的时候,正逢抗日战争。当时,日本人占领了江南,江北也处于危难时刻。


于是,他不得不告别原先的学校,辗转借读于各种私立学校和临时学校。在这样一个艰难的时代,他勉强读完了中学。


后来,局势越来越紧张,城里已经待不下去。没有办法,汪曾祺只好跟随着祖父、父亲到离高邮城很远的一个村庄的小庵里避难。


一待半年,才得以保全生命。


为了上大学,他又多处辗转,各种奔波,从上海到香港、越南转昆明,最后考入了西南联大文学系。


毕业后,为了生计,他在由联大同学办的“中国建设中学”当了两年教师。


后经李健吾先生介绍,到民办致远中学任教,也只待了两年。再后来,他离开了上海,去北京,临时借住在北京大学。


失业半年,最后才在北京历史博物馆找到了一份工作。


在这辗转奔波的几年,汪曾祺陆陆续续创作了一些作品,如小说《鸡鸭名家》、《戴车匠》,并且凭借京剧剧本《范进中举》,并在比赛中获一等奖。


1958年夏天,汪曾祺被下放至张家口沙岭子农业科学研究所,又待了多年。


可以说,他的大半辈子都在磨难中度过,直到晚年,才真正获得了自由。


2、大器晚成


关于汪曾祺的第二个关键词:大器晚成。


汪曾祺在60岁之前,几乎默默无闻,作品不温不火,生活近乎潦倒。


但是,对他而言,写作不是赚钱的途径,仅仅是一种爱好罢了。

直到1980年,他的短篇小说《受戒》发表在《北京文学》上,他才开始在文坛走红。


从此,已近60岁的汪曾祺一发不可收拾,《大淖记事》《岁寒三友》等脍炙人口的名篇陆续问世,一个被埋没了多年的作家浮出水面。


有人觉得汪曾祺的出名是一种偶然,其实并不是。60年的沉淀和积累,60年的历练和思考,60年的观察和体验,汪曾祺的出名是厚积薄发,是水到渠成。


就像在电影《霍元甲》里,李连杰饰演的霍元甲一拳打柱子上,和徒弟说:这一拳,有20年的功力。


“梦想不怕迟,大器不怕晚”。


每一个大器晚成的背后,都离不开“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3、爱吃


汪曾祺爱吃,他信奉的是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去尝尝。


怎么也没想到,像汪曾祺这样的大文豪,竟然也是一位大吃货。他的吃货本性,在他读大学时,就暴露无遗。


汪曾祺在西南联大中文系是出了名的爱吃,其他同学都在上课、学习,他却惦记着茶馆里的茶,经常逃课去茶馆,看书、喝茶,谈文学、谈理想,人生快哉!


汪曾祺不管有钱没钱,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吃。


有钱时,他下馆子,专挑好的来吃,把汽锅鸡、乌锅贴鱼、腐乳肉等云南名吃都吃了一个遍。后来,没钱了,他就吃云南最常见的米线、饵块,一段时间后,把各种各样的米线都吃遍了。


关于吃,汪曾祺还有一件趣事,就是在西南联大的“跑警报”。


当时正值抗日时期,昆明处于危险地带,时刻会遭日军轰炸。一旦轰炸来临,学校就会响起警报,学生们立马变得警惕,接着迅速散开,往郊外跑,这叫“跑警报”。


大家都往其他方向跑,可汪曾祺每次都往学校后面松林的方向跑,因为那里有卖炒松子的,到那里可以买松子吃。


爱吃到这种程度,也确实是少有了。


关于云南名吃,还有著名的云南米线。汪曾祺在《米线和饵块》中,专门记录了各种各样米线的做法,比如:


入门坐定,叫过菜,堂倌即在每人面前放一盘生菜;一盘生鸡片、腰片、鱼片、猪里脊片、宣威火腿片,平铺盘底,片大,而薄如纸;一碗白胚米线。


随即端来一大碗汤……把生片推入汤中,即刻就都熟了;然后把米线、生菜拨入汤碗,就可以吃起来。


食材是哪些,如何放,放多少,每一个细节在汪曾祺的笔下都活灵活现,一盘盘米线真实得就像摆在读者面前一样。


有读者说:“看汪先生的文字总有一种香气,食物的香气,生活的香气,人格的香气。”


无疑是的。


另外,汪曾祺不仅喜欢吃,他还喜欢做菜。


汪曾祺做菜有一个特点,就是他只做自己买来的菜。因此,到一个地方,他首先不是去逛商铺,而是第一时间去逛菜场。


因为在他看来,菜场更有烟火气,更贴近生活一些。


汪曾祺做菜不走寻常路,喜欢创新,善于从常见的食材里做出不同的味道,有些菜甚至是他原创的,配料千奇百怪,味道也很独特。


这跟他的生活理念有关。


汪曾祺说:“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去尝尝。对食物如此,对文化也应该这样。”


汪曾祺除了爱吃、爱做菜,他也喜欢写吃。


因为吃遍天下,又善于观察,一个不起眼的食材,出现在他的文字里,往往让读者看着直流口水。有人评价说:不能在饥饿的时候看汪曾祺的文字,这会让你受不了。


汪曾祺一生,贪吃、贪玩,贪恋世间的酸甜苦辣咸。在他的文字里,满满是对这个生活的热爱和迷恋,大概,只有真正热爱生活的人,才能从吃食中参悟人生的味道和哲理。


4、积极乐观的文学诗意人生


汪曾祺积极乐观的诗意态度,跟他小时候的成长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1920年的元宵节,汪曾祺出生于高邮的一个旧地主家庭。他的祖父是清末文官,父亲是多才有趣的人,绘画、弹奏、打拳、烧菜、治病等样样精通。在这样的环境中,汪曾祺从小就喜欢看书,爱好广泛,能诗能画。


父亲对汪曾祺是一种放养的状态。


十几岁汪曾祺就学会了抽烟喝酒,父亲喝酒时也给他满上一杯,抽烟时一次抽出两根,他跟儿子,一人一根。汪曾祺十七岁初恋,暑假时在家写情书,父亲非但没有阻止,反而在一旁出谋划策。


受父辈影响,汪曾祺养成了随性、乐观、淡泊的性格。


1958年,汪曾祺被下放研究所劳动。这在当时,对文人来说,是一件很残酷的事。可是汪曾祺却能依旧保持乐观的心态,没有被这不幸打败。


在这期间,他被派去起猪圈、刨猪粪、背粮食、去果园搞种植、给果树喷杀菌剂。他以往看书写字画画的手,瞬间变成了种地的手。因为农活繁重,累到趴在床上起不来。


同样被下放的人,一个个愁眉苦脸、毫无生气。可尽管如此,汪曾祺依然保持乐观,总是想方设法在艰难的日子里找乐子。


他说:“我觉得全世界都是凉的,只我这里一点是热的。”


在果园干活时,他感叹杀菌剂是“很好看的天蓝色”;有一次采到了一个大蘑菇,他高兴了一整天,因为终于可以给家人做一碗汤了。


聪明的人,总是学会爱着点什么,以保持自己对生活的热情。


60岁以后,汪曾祺依旧努力工作,对生活始终充满了热爱。


他把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写进了自己的散文中,生活的一切花草虫鱼、柴米油盐、山水风景,亲人朋友,都成了他的写作素材。


坚持在平淡中寻找乐趣,在黑暗中寻找光明,这,就是汪曾祺。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http://www.320g.com/
本文地址:http://www.320g.com/sc/28786.html
考高分网交流群

扫一扫加入QQ交流群

和更多志同道合朋友一起交流,分享干货资料!
创奇学院客服

扫一扫加客服微信

有疑问请咨询创奇学院微信号,在线为您解答!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opyright 320g.com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 创奇学院

ICP备案号:陇ICP备20200033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