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BLUEHOT
分析金融货币体系的目的,就是要看清楚金融货币体系是如何影响宏观经济的,看看我们设计的这些货币体系是否健壮,是否有缺陷和漏洞,然后在看清它们的本质之后,继续推演它们的发展演变路径和发展趋势,从而判断宏观经济的未来走势。
这就是我反复重点分析金融货币体系的本质和运行规律的核心原因。
我国基于部分准备金制度下的金融货币体系内,有大量的准货币产生,所谓的准货币与货币就只有一字之差,我以前定义过,准货币就是大量暂时失去了流通属性的货币,但是与货币的地位是完全相同的,在我国金融货币体系中,表现为大量的定期存款。分析金融货币体系的各类爱好者,首先必须要搞清楚一个问题,为什么银行活期存款只有0.3%的活期利息,而定期存款有1.75%的1年期定存利息,且各商业银行还要在央行名义利率之上再上浮30%呢?
正因为我国金融银行体系内有规模较大的定期存款,有大量的准货币,所以我叫我国的这种货币体系叫做准货币体系,主要是指它首先基于部分准备金制度来运行,其次它一定会出现银行信贷并派生存款增加的现象。
前面有人发表过一种观点,假如金融货币体系的分析者看不懂部分准备金制度,就可等于文盲,虽然夸张了一些,但是其本意应该是强调看懂部分准备金制度的本质和运行规律的重要性,我认可这种说法。
以下的重点,就必须要反复强调了。
部分准备金制度,这个制度并不是一定会导致派生货币或派生存款现象的。
也就是直接融资的银行也可以采用部分准备金制度,因此这个制度没有错,错在基于这个制度的银行信贷且同时出现派生存款或派生货币这个现象。
在实物货币时代,这个货币派生现象的危害不会被放大到无法控制的地步,所以这个制度的危害就会发展比较慢,危害也不会累积到无法控制的状态。
但是这个制度碰到电子货币体系这种非实物货币。就会快速演绎并累积出巨大的危害。
它的危害主要就是指:基于部分准备金制度且同时满足银行信贷会派生增加存款这种间接融资模式的货币体系,会导致银行释放信贷的规模远远超过银行准备金的规模,这就会导致银行准备金与银行各项存款出现一个远低于1,且很接近0的比较小的比值,即准备金率=准备金/各项存款=N%,公式变形即得各项存款*N%=准备金,其含义就是银行各项存款N%规模的资金流出银行体系,就会导致所有的银行都会因挤兑而破产。
假如这个N%,在实物货币时代,它不会发展到很小的程度。那么即使爆发债务危机或者金融危机,央行可以通过增发基础货币补充准备金的方式,用时间换空间来应对。
但是假如这个N%在电子货币及其交易支付的平台下,就可以发展到足够小的规模,一旦风吹草动,风声鹤唳之下,即使很小规模的资金流出银行,都会导致巨大的金融危机。
最后,大家一定要把握住一个重点,这种准货币体系发展到极限,一定会产生一种货币现象。
那就是:银行的信贷规模(信用创造规模)会超过银行准备金的数倍。
这个现象大家可能习以为常了,但是有没有人隐约想过,这种货币现象是正常的吗?
我们只要换一个角度做个假设,假如某个仓库囤积了1万斤稻谷,同时也假设这个仓库也与社会创造信用,可以向社会借出稻谷,我们稍微假想一下,这个仓库能产生向社会借出超过1万斤稻谷的借贷合约吗?这是根本不可能的。
仓库的储备资产量(稻谷)就会制约社会借贷负债的稻谷规模,是不可能超过仓库储备的1万斤稻谷的规模的。
但是,为什么银行就可以向社会放贷,可以超过银行储备资产(准备金)数倍的规模来与社会产生借贷合约呢????
我国银行各项贷款规模超过170万亿人民币,可是银行准备金规模才约23万亿人民币,各项贷款规模显著超过了银行储备资产准备金的规模数倍。
分清楚以上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可以制约社会举债的规模,即使爆发债务危机,或者仓库爆发挤兑危机,都尚且有办法应对,有化解危机的手段。
而后者出现的这个金融货币现象,就无法制约社会无穷举债到死,并导致社会出现巨大的债务规模,假如爆发债务危机并传递导致金融危机,因为累积的危机过于巨大,所以我们没有有效的办法来应对了。
严格深入追究起来,就是我们忽视这些简单的常识和简单的客观基本逻辑,迷信资产负债表的运用,迷信资产负债端大量的公允估值充实了资产负债表的资产端项目,一旦危机爆发,资产端的资产大量损失或者缩水,就会突然爆发出巨大的,无法化解的,且破坏性巨大的危机。
以上,就是我认为要分析金融货币体系,要看清部分准备金制度的本质和运行规律的重要性所体现出来的内容,只有看懂了这些,才能充分认识清楚一场巨大的危机潜伏着,就在不远处等着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