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网站分类
栏目推荐
实用工具
热门标签
子分类:
创奇学院 >推广 >付费推广 >互联网推广 >互联网广告 » 正文

三块广告牌影评,从叙事艺术、人物塑造、主题探讨,深度剖析影片《三块广告牌》

互联网广告 更新时间: 发布时间: 互联网广告归档 最新发布 网站地图


“怎么了,警察局长威洛比?”

“无人被逮捕。”

“强奸致死。”

女儿被奸杀且烧焦,警方始终找不到凶手,女主角米尔德雷德不能接受,于是买下三块广告牌,写上了上面的三句话,隔空控诉警方,而这在平静的小镇引发了一场轩然大波。

这就是电影《三块广告牌》故事的开始。

本片导演马丁·麦克唐纳是编剧出身,此前两部口碑不俗的代表作《杀手没有假期》和《七个神经病》,也都是他自编自导。

麦克唐纳擅长把人物安置在一个充满尴尬的荒诞情境当中,去观察和捕捉人物状态,《三块广告牌》十分典型。

它曾被高晓松称为“年度最喜欢的电影,没有之一!”那么它到底有何魅力?


下面我们从叙事艺术、人物塑造和主题探讨四个方面,来详细解读这部电影。

  • 叙事艺术:运用罗伯特·麦基经典的“故事原理”,层层递进,将故事的一波三折进行完整呈现,在过程中将观众情感有效带入。

  • 人物塑造:将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放置于影片戏剧化的冲突之中,用冲突的不断累积,将人物的心理过程完整呈现,强化观众的情感认同,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

  • 主题探讨:人性的复杂、善恶的分野、救赎与自我救赎,是影片探讨的重点,导演意在告诉我们善恶并非泾渭分明、不是所有问题都有答案,人要学会自我救赎。



叙事艺术:运用罗伯特·麦基经典的“故事原理”,层层递进,将故事的波折进行完整呈现,在过程中将观众情感有效带入。

说到“讲故事”,绕不开一个人罗伯特·麦基,他被誉为好莱坞编剧教父,他写的《故事》一书是全世界编剧的第一必读经典, 麦基故事理论的精髓,可以提炼成一句话,那就是"冲突颠覆生活"。

《三块广告牌》就很好地诠释了“冲突颠覆生活”这一原理,下面我们将从四个方面详细剖析。

①、遵守"困境原则",细化和累积困境。

对一个故事而言,转折是极为重要的,一个故事精彩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转折是否出乎意料。

故事中的困境和波折,就像一个个钩子,牢牢勾住观众的注意力,他们急切地想知道,接下来怎么样了?问题解决了吗?

所以在讲故事的过程中一定要遵守"困境原则",不断强化一个人经历中的困境,通过困境来制造转折,激发观众的好奇心。

本片中,“困境原则”体现得淋漓尽致,全篇围绕着一个个困境展开。

  • 米尔德里德,一个痛失女儿的绝望母亲,支撑她活下去的最大动力就是找出杀害女儿的凶手,可他是谁?这是困境。

  • 警察局长,被女主角用广告牌隔空喊话,小镇掀起轩然大波,自己尽职尽责,可依然毫无线索,更关键的是:他已经是癌症晚期!他将何去何从?这是困境。

  • 迪克森是一名普通警员,浑浑噩噩混日子,没有成家,至今仍与老母亲同住,因为他的粗暴,被新上任的局长辞退,他将如何改变现状?这是困境!

影片中,每一个困境都张力十足,而更牵动人心的是,困境与困境之间,息息相关,如何去解决环环相扣的困境?成了本影最大的困境!


②、细化情绪,给观众强烈的情感带入。

专业编剧发现,要想牢牢抓住观众注意力,需要触及人类最强烈的三种情感,分别是生、死和爱。这是故事进入别人意识里三个最快捷的入口。

《三块广告牌》正是牢牢抓住了这三个入口。

  • 故事的大背景是女主角的女儿被奸杀,她要调查真相,这里有一处充满迷雾的死亡;

  • 警察局长开枪自杀,这里又涉及到死亡;

  • 女主坚强甚至有些残暴的行为背后,是对女儿深深的愧疚和爱,这里涉及到“爱”;

  • 而最终不论是女主还是迪克森,他们都慢慢在这个过程中完成了和解和救赎,这里涉及到“生”。

正是因为这些情感渲染得足够到位,所以观众的注意力被牢牢抓住。


③、控制"困难出现的频率",遵循3分钟定律。

专业人士经过研究发现,3分钟一个小高潮,是最符合观众收视心理的节奏。

  • 如果你的故事里全是转折,观众会受不了,因为太烧脑;

  • 可是如果间隔太长,节奏太慢,观众会感到无聊,放弃跟随。

这也被称为“3分钟定律”,相当于给困境加一个刹车,目前大多数电影和美剧都遵循着3分钟的原则。

在本片中,3分钟定律也贯穿始终,几乎每3分钟就会有一个小高潮,你永远猜不到接下来要发生什么。

  • 你以为警察局长在温情野餐之后,会积极投入破案,而大获全胜?不,他选择了自杀。

  • 你以为迪克森警员在偷听了小混混聊天之后,会顺藤摸瓜抓住凶手?不,那个人只是在吹牛。

故事在不断地以你意想不到的方式反转,你总觉得好像哪里不对,但是又说不出到底是哪里不对。只能跟着编剧的思维,一步步追随剧情的演进。


④、在观众心中制造“逻辑真空”和“情感真空”。

“冲突颠覆生活”之所以有无限魅力,是因为它在人们心中制造了真空,人们可以容忍错误、悲伤等负面信息,但是不能容忍意识中存在真空。

  • 凶手到底是谁?

  • 案件到底能不能水落石出?

这个逻辑真空让人们受不了,只能一步步跟着剧情发展往下看。

另外,情感真空同样让人难以忍受。

  • 这个痛苦的母亲最终究竟该如何安放她的愤怒?

  • 那个潦倒的警察最终能否重回警局,找回自我?

总之,剧中人物的悬而未决的情感,像一个个钩子,钩住了观众的注意。


本片叙事艺术总结:罗伯特·麦基经典的“故事原理”,我们在很多经典电影中,都会看到。说到底,万变不离其宗,文学和电影,说到底都是“讲故事”的艺术,《三块广告牌》是算得上“讲故事”的经典。


人物塑造:将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放置于影片戏剧化的冲突之中,用冲突的不断累积,将人物的心理过程完整呈现,强化观众的情感认同,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

①、【愤怒的母亲:怼天怼地的背后,是对自己的无法原谅】

女主角米尔德雷德在剧中是一位孤独的母亲,因为在整个小镇上没有一个人支持她。

案发地点在高速公路,女儿惨遭奸杀,这放到任何母亲的身上,都难以接受。整整七个月,案子悬而未决。

米尔德雷德愤怒地指责癌症晚期的警察局长威洛比,显得不近人情,周围人对她由同情变为指责。

她不在乎,她不需要同情,只想要真相。

人挡杀人、佛挡杀佛,她像一只彻底愤怒的斗牛,对一切的阻止她的人展开攻击。

  • 她去看牙,牙医刚张嘴想劝她,她就用电钻在牙医手上钻了个洞。

  • 神父去她家试图劝导她,被她怼得哑口无言。

  • 送儿子上学因为“三块广告牌”被攻击,她毫不留情,朝着那几个学生一一开踢。

近乎暴虐的攻击,想毁灭世界的愤怒,遇佛杀佛的偏执。其本质,终究都是对命运无能为力的绝望。

她一点就爆的愤怒里,不只是对外界,更是对自己。

女儿生前她们相处并不融洽,出事那天,叛逆女儿说要去城里,妈妈不同意她用车,她愤怒决定步行前往,并自我诅咒“希望我在路上被强奸”,米尔德雷德咬牙切齿“我也希望你在路上被强奸”。

这是她对女儿说的最后一句话。

结果,一语成截,生活就是这么让人无语又无奈。所以她那滔滔江水般的愤怒,与其说是对外界,不如说是对自己,是对自己的谴责和憎恶,是对自己的不原谅。


②、【警员迪克森:由浑浑噩噩到找回自我,能救赎自己的只有自己】

虽然本片最重要的角色是女主角米尔德雷德,但是警员迪克森也是本片的重要角色,通过对他前面的变化,导演传达了他的深刻意图。

警员迪克森是个酒鬼,鲁莽的做事风格在小镇上是出了名的,他没有成家,一把岁数了还跟年迈的母亲生活在一起,是不是还被母亲“嘲笑”。

外在的鲁莽暴力,只是他的保护色,他用自我麻痹的方式,让自己逃避不愿面对的现实。

米尔德雷德的闯入对她而言是一种冲击和震撼,一个怎敢靠自己微弱的力量与沉重的现实抗衡?这刺痛着他不敢面对现实的那颗心 。

他给承租广告牌的商人施加压力,给米尔德里德施加压力,在警长威洛比死后,他把广告商人从二楼推下去。

  • 直到他看到了警察局长死前给他写的亲笔信,他才意识到,原来他在别人的眼中是有价值的;

  • 直到他看到米尔德雷德宁愿烧掉警局,也要抗战到底,他意识到依靠个人的力量是可以改变现实的。

他自我麻痹的神经开始松动,慢慢地,他走上了自我救赎之路。

他开始欣赏米尔德里德的抗争,并且帮助她去实现心愿,而这个过程也是他慢慢找回自我的过程。

二人从开始的误会,到误会的加深,再到经历种种后的和解与共鸣,这场矛盾的发生与消解本身已经成为了结局的一部分。


③、【警察局长威洛比:尽责的警察、善良的父亲,悲观的乐观主义者】

原本,观众以为这是影片重要的男主角,可是万万想不到,警察局长威洛比很快选择了自杀。

影片的最开始,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痛苦无助的母亲,看到她竖起广告牌,我们将愤怒指向了警察局长,认为是警察的不作为导致了这位母亲的痛苦。

可是随着剧情的继续,我们发现警察局长威洛比是一个尽职尽责的好警察,他已经做了所有他能做的。

并不是所有案件都能侦破,并不是所有问题都有答案,这就是现实。

与此同时现在的他已经是癌症晚期,他的时日已经不多,他有温暖的家庭,有妻子孩子,他虽然舍不得现实的一起,但是却只能屈从于残酷的现实。

他会陪伴孩子玩耍,对妻子温柔有爱,为了避免自己成为家人的负担,在一次温馨的家庭聚会之后,他选择用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他说,他希望妻子孩子回忆起来他的时候,都是温馨美好的回忆,而不是病痛与折磨。

表面坚强乐观的他,其实是有着悲观的底色,为了避免那些痛苦,我宁愿用结束生命的代价,来阻止它们的发生。


本片人物塑造总结::《三块广告牌》对人物的塑造是层次丰富的,它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面,我们很难用善恶好坏来评价一个人,当你真正走近一个人,你会发现,一切都可以被理解,“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主题探讨:人性的复杂、善恶的分野、救赎与自我救赎,是影片探讨的重点。

①、生活的真相:善恶不是泾渭分明,人性的复杂才是核心底色

愤怒的母亲,用广告牌喊话警察局长,观众将愤怒也指向了他。

可是当我们发现原来他并非不作为,且已经癌症晚期时,观众将情绪转向了米尔德雷德,因为她不近人情。

可是当影片继续展示这位母亲的脆弱与软肋,观众发现不忍苛责她。

警察局长的自杀更加颠覆了人们的预期,即便他的死跟米尔德雷德无关,但是人们依然觉得警察局长很冤。

愤怒的迪克将广告主扔下二楼,另观众对他的好感进一步削减。

可是米尔德里德纵火烧了警察局,而正在读遗书的迪克森在无意间成立了而被烧伤的受害者。


我们对于善恶的观念,这就这样一次又一次地被颠覆,谁善谁恶?难以回答。

故事的结尾,迪克森试图帮助米尔德里德找到杀人凶手。以前势不两立的两个人,最后选择站在了一起。

我觉得这正是这部电影深刻的地方我们总认为,善是善,恶是恶,但是《三块广告牌》却用一个不断反转的故事告诉我们:善与恶的界限却并非总是像我们想象中的“快意恩仇”一样泾渭分明,难以捉摸的复杂性才是真实的人性底色。

两元对立法,是最简单最省力的方法,当然也是最偷懒的放方法,它将一切事情简单化,却忽视了人是最复杂的动物。


②、人生的真相:并不是所有问题都会被解决,并不是每一个迷茫都有答案。

这是一部有点丧的影片,但也无可厚非,因为真实生活就是有很丧的侧面,本片不过用一种看似戏谑的方式演绎了这种真实。

女主角用不停激怒别人的方式,来掩盖内心的崩溃,回避内心的自责。

观众对警察局长充满期待,等着他微笑战胜病魔,抓捕凶手;但是,他选择了在马厩旁用一颗子弹结束了自己。

迪克森开始时浑浑噩噩,后面终于脱胎换骨,他信心满满想要抓住凶手,证明自己时,所有人包括观众等待着正义的到来。

可是抱歉,那句“正义可能会晚来,但永远不会迟到”并没有真实地发生,命运无情嘲讽了他们。

每个人都很无力,但最终,他们接纳了现实。


电影结尾,迪克森问米尔德里德,“我们要去杀了那个人么?” 米尔德里德回答:“谁知道呢?”然后露出整部电影里唯一的笑容。

我们不知道最终他们会不会去杀了那个人,但是在那一笑中,他们接受了这一切,接受了即便万分不公,那也只能接受的事实。在经历过了对抗与谅解之后,人物迎来了真正的内心平静。

人生的真相不正是如此吗?并不是所有问题都会被解决,并不是每一个迷茫都有答案。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部高潮迭起、反转不断的电影。除了微笑着走下去,你还有更好的选择吗?

看透生活,却依然热爱生活,这才是真正的英雄主义。


结语:

不论从对人生真相的揭示、对人性的剖析,还是影片整体的节奏和反转的设置,《三块广告牌》都是一部值得称道的佳作,这不是一部典型的“政治正确”的电影,但是带给人的思考和震撼却是深远的。

推荐给你!

END.

【原创文章,盗版必究。作者Tina,浙大新闻学硕士,多年媒体记者经验,500强集团品牌公关经理,心理咨询师。如果喜欢,欢迎点赞并关注@Tina心理,持续输出心理学原创好文,从心理学视角帮你解读生活、看透本质。】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http://www.320g.com/
本文地址:http://www.320g.com/hlwgg/25540.html
考高分网交流群

扫一扫加入QQ交流群

和更多志同道合朋友一起交流,分享干货资料!
创奇学院客服

扫一扫加客服微信

有疑问请咨询创奇学院微信号,在线为您解答!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opyright 320g.com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 创奇学院

ICP备案号:陇ICP备20200033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