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上最了解你的也许不是你自己,而是弹窗广告。”网友的这句戏言折射的是日常上网中的一种无奈:打开某购物APP,杂七杂八的弹窗广告扑面而来,一不小心点了,还有可能被扣费。在这些现象的背后,是运营发布“毒”弹窗的产业链。
图片来源:东方IC
弹窗广告之所以能“霸屏”,是部分运营商、软件、浏览器平台通过掌握的用户大数据,根据广告时间段、推广地区、目标受众、产品定位进行推送。像在某投诉平台上,一家网络保险平台有几千条的维权信息,不少用户是被弹窗广告中“领红包”“首月1元”等内容吸引并点击之后,莫名其妙地被投保了。即将于9月30日实施的《互联网弹窗信息推送服务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将祭出“利剑”,规范广告推送,并强化用户权益保障、杜绝恶意引流等。
“霸屏广告”已经成为了手机上看不见的“隐患”,特别是对于老年人以及涉世不深的青少年来说,花花绿绿的弹窗广告,想关掉却无处下手,关了这个广告,却可能阴差阳错点开了那个……一旦点击便有可能被不断扣费,像一款号称只要每天打开就可以赚钱的游戏,实际上每个月扣掉用户10元钱,而实际上用户每天只能拿到几分钱。
针对“霸屏广告”,《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互联网广告管理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都有相应的管理办法。即将实施的《规定》,更是明确了监管“红线”。但是由于“霸屏广告”通过网络传输,具有隐蔽性,因而更需要斩断利益链上的“毒疮”。今年8月,上海警方破获一起非法控制手机系统案,犯罪嫌疑人通过实现监听、强制弹窗等功能的恶意代码,以“霸屏”方式播放广告牟利,并非法获利20余万元。
治理网络“毒”窗,监管部门和相关平台要加大监管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并善用互联网的技术优势,实现更有效监管。广大网民如果发现个人手机存在“强制弹窗”“设置障碍难以关闭”等情形,可能被病毒、恶意代码等入侵,应保存好相应证据,必要时向公安机关报案。通过各方携手,形成网络弹窗广告管理的长效机制,营造更加清朗的网络空间。
方翔/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