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网站分类
栏目推荐
实用工具
热门标签
子分类:
创奇学院 >自媒体 >知乎 >知乎专栏 » 正文

知乎专栏名在哪里,知乎大神没有想象那么牛!「QINRUI」专栏

知乎专栏 更新时间: 发布时间: 知乎专栏归档 最新发布 网站地图

因为“不明”所以“觉厉”所谓“隔行如隔山”,产生区隔的最大原因无非是信息壁垒。以前总认为烧菜做饭是一件特别复杂的事儿,从厨房里端出美味饭菜的母亲总是世界上最美的女人(当然现在也是...)之一。但后来由于离开家乡,不得不照着一些菜谱类APP自己比划。APP上面的介绍会非常细致,只需按部就班操作就行。最后自己炒出来的菜还真不赖!于是便开始觉得炒菜并不是什么稀奇本事。

同理,从企业会计如何逃...额...合理避税,到小股民如何被庄家玩儿,以致朋友圈女神如何养成...像这种击碎行业信息壁垒的好问题在知乎上不计其数。

大神可以习得

为何知乎大神们总能思想深邃、见解独到、剖析问题深刻入理?

正如烧菜有烧菜的技艺与方法,大神们不过是掌握并运用了深度学习的方法。只要我们了解并学习这样的方法,便能找到那条他们上山的路,我们与大神之间隔着的那个黑匣子便被打开。

采铜老师是知乎「心理学」、「学习」等话题下的最佳回答者,最近新书《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出版,不断有身边的朋友向我推荐。

而采铜老师在其知乎自选集《深度学习的艺术》中,则系统地谈了他对深度学习的认识:

知乎大神为何那么牛逼?

一、以问题为导向

我们不再是被告知去学习什么东西,而是去探索寻找知识,寻找构筑我们答案的材料。问题可以引导我们进入涉入更广、更深的领域。

提问(特别是向自己提问的能力)不仅是深度学习首当其冲的第一要素,更是现在所有学习者最紧缺的能力。

我们从中学开始就被教导应该看什么,应该如何学习,到了研究生我们为了研究而研究,为了一纸文凭忙着发论文。为了毕业,导师的研究方向就是我们的研究方向。

我们从来没有尝到过徜徉在书海中的乐趣,从来不知道因为自己的兴趣去主动学习是多么开心的事。

而擅长深度学习的人,首先是擅长且敢于向自己发问的人,哪怕这些问题看似无聊透顶:举一个《人类简史》中的精彩例子:“人为什么会区别于动物,形成规模庞大的人类文明?”乍看仍然是一个非常诡异、难以捉摸的问题,这里读者可以尝试着问问自己这个问题,看自己能想到哪些解释。本书作者给出的解释真是脑洞大开:人类的庞大社会组织和精神力量来自人类的独特想象。举个例子,一群老虎要去森林里捉兔子,它们会对彼此说:“走,去捉兔子!”可人类不一样,我们可能会说:“走,去森林里找仙女!”正是这种人类独具的虚拟想象能力,让人类可以通过构建宏大的共同的愿景,以结成规模庞大的人类群落,进而产生分工协作与社会进步。

“超市里总爱标价9.99,感觉自己智商被玷污,超市到底咋想的?”

表面上,商家的这种定价策略似乎早已被消费者们“看穿”,可实际情况是,大量调查数据显示消费者就是吃这一套,这里的购买行为受非理性决策因素影响。又比如:“我到底是如何记住一个知识点的?”

这个问题初看起来,让人完全摸不着头脑,而这实际是学习理论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一个简单的问题,学习理论光主流分支学派就有: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折中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其中仅认知学习理论再往下细分又可以分为建构主义理论、情境认知理论、分布式认知理论和元认知理论流派等十多个流派。

大家可能会觉得这些理论一定都是非常枯燥、学术的东西,但其实基础理念非常好理解。拿建构主义理论举例,其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习者在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主动对新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建构知识的意义、或知识表征的过程。”即我们会趋向于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之上去理解新知识,从而建构新的知识意义,并将其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我们称作同化;另一方面,学习者已有的认知结构很可能会与新的外在信息产生冲突,引发原有认知结构的调整或变化,我们称作顺应。所以正是凭着这些问题的指引,大神们开始不断思考,不断查阅资料,解答问题。然后又产生新的问题,循环往复,在被问题所困扰和折磨与解答的过程中,开启了求知之路。

二、解码

对于基本的解码方法,其实就不外乎下面三个层次: 1. 它说了什么?(它原本就要传达的信息和知识)2. 它是什么?(对文本的反思,以审视的目光对文本进行评价和定性)3. 它是怎么实现的?(对形式和构成的洞察,研究写作、表达的手法)

简单来说即对现象、知识点的理解与解读,对于同一事物,不同背景、不同水平的人理解完全不同。举例,老师教会学生一个知识点这样一个场景。学生关注的是我是否记住了,老师关注的是我应该怎么教给学生更易于理解,而教育学家则是从具体场景中抽离出来,思考这个过程到底是如何发生的,知识是如何从教室传授给学生的。这便分别对应采铜老师提到的三个层次。

三、操练

你掌握了多少知识,并不取决于你记忆了多少知识以及知识的关联,而是取决于你能调用多少知识及其关联。有三种操练的方法:1.写作式操练2.游戏式操练3.设计式操练

四、融合

一个高段位的学习者,应该能抓住一切机会,在其所学的知识之间创造关联。 一个普通的学习者,他头脑中知识的组织是他所学过的教材上的知识结构的映射,即学术体系下的层次分类结构(通常表现为树形结构)。当代对于单一学科最激烈且影响最大的批评声音恐怕是来自投资思想家查理·芒格了,他把那种只会用单一学科知识思考的人称为「铁锤人」,因为当你手里只有一把铁锤的时候,看什么东西都是钉子,因此,也就失去了起码的基于事实的判断力。而只有广泛涉猎不同学科的知识,把这些学科中的基本理论变成用以观察和分析现实对象的思维模型,才能最大程度上避免思维上的偏差和狭隘。他认为,这种多学科模型的方法,可以产生一种爆炸性的合力效应,让人获得不同寻常的智慧。 细细想来,将原本独立或者疏远的知识加以融合,从融合效果上看,有迁移、印证和互补三类。

这里的“融合”(跨界/重组)其实需要建立在一个打破知识“体系化”的基础之上,采铜老师在自己的微博中抛出过一个观点:过去的知识形态是“体系化”的,而未来的知识形态将是“碎片化”的。

最开始完全不认同这个观点,经过一番思考,开始部分接受。

但我认为这里实际强调的应该是知识的自由度!即体系打碎后的自由重组,而并非完全的碎片化。

类比一下,把知识点比作个人,把传统知识体系比作传统公司组织:一个有才的人不满足被某个稳定的结构束缚,只有让自己流动起来才能发挥最高效用(以外脑的形式加入某公司,或者参与社群的方式参与到组织的工作)。不仅限于高才干的人,一般才能的人同样具有自己某一方面强项,这个强项往往跟本人兴趣有关,所以现在我们推崇个体应该凭借个人意志,加入与志趣相投的群体,这样才能发光发热,而不是被传统架构绑架。以上同理平移到知识的自由度,每个理论观点阐述的只是知识的表象(就好比一个人在某个组织的工作能力)。而我们应该挖掘知识背后的真正内涵(就好像一个人挖掘自己的兴趣),这个内涵是不受表象约束的,与更多领域知识进行跨界、重组、结合,以发挥它的最大作用。

综上,不应该完全将“碎片化”与“体系化”对立,因为获得充分的自由度之后,知识碎片仍然需要构成新的“弱体系、临时体系”才能发挥作用。

寻回初心

在采铜老师提到的深度学习四个步骤中,我认为最重要的必定是提问环节。

由于问题而产生的困扰与抓狂,才是对于现在大多数学习者来说最最珍贵难得的能力,而后来的编码、操练、融合三步骤都是水到渠成的过程,只要开始用心想要研究一个问题,这些技能自然而然就会在过程中生长出来。

所以本文也花了大量篇幅,举例为何要向自己发问,以及发问后探寻答案的乐趣。善于并敢于向自己发问,你会发现很多伟大的思想者都曾跟你想过同样的问题,而且他们已经给出了他们的答案供你参考,这种感觉简直太棒了!

大神你好!

欢迎更多关于深度学习的探讨

我的微信:wiseflow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http://www.320g.com/
本文地址:http://www.320g.com/zhzl/32717.html
考高分网交流群

扫一扫加入QQ交流群

和更多志同道合朋友一起交流,分享干货资料!
创奇学院客服

扫一扫加客服微信

有疑问请咨询创奇学院微信号,在线为您解答!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opyright 320g.com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 创奇学院

ICP备案号:陇ICP备20200033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