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网站分类
栏目推荐
实用工具
热门标签
子分类:
创奇学院 >文案 >故事营销 » 正文

网络营销的简短故事,从老家草莓销售模式看玉米事件,摆正姿态最重要,勿染指别人利益

故事营销 更新时间: 发布时间: 故事营销归档 最新发布 网站地图

我一个历史类爱好者,快成了农业领域作者了,但作为一名农村走出来的打工者,看到农业相关的热点,总忍不住插一嘴。不过中国历史也是一部农业史,历史上每一次革命无不是从农村中兴起,以前是,相信将来也是。所以在历史领域写农业相关的作品也不算越界,呵呵,聊以自慰吧!


昨天写了一篇关于东方甄选“玉米事件”的文章,有不少人留言。说实话我从未在董宇辉直播间买过东西,甚至平台都没给我推过,我都是从网友发的视频上了解的。从该事件一发酵我就和同事们说,最后结果不过是两败俱伤,农产品这块蛋糕谁都别想安稳地吃,最后玉米还得按市场价当成饲料卖。我为何会这样说呢,农村里这种事太多了,你听我慢慢讲。

我们老家除了种粮食还种草莓,勉强算一种经济类水果吧,是当地百姓的主要收源,20多年前不过5毛左右一斤(我记得猪肉才3.5~5元/斤,时间太远,模糊了),2000年后价格逐渐上涨,好像也是房地产起步的时候,全国经济一片大好,互联网也开始兴起,草莓从几毛钱涨到2元左右,我记得当年家里生活条件就改善了,能经常吃上猪肉了。


随着大面积地推广,种植户越来越多,吸引来了一批客商,当地政府专门设了一处草莓市场,供农民和客户集中交易。凌晨2点开始,收到中午12点,农民点灯熬油的摘草莓,赶在中午前把草莓拉到市场卖出去,至于客商能卖多少钱,我们不得而知。这种最原始的交易持续了一段时间,后来不知是谁喊出了一嗓子,我们为什么非卖给他们,自己雇车拉到市场卖,肯定要比卖给他们赚钱啊

于是,一种新型的交易方式诞生了,5~10家种植户一团,雇上一辆货车,把草莓装好框、写上标记。 一家出一人(一般都是当家的),车斗前面装草莓,后面剩点空间坐人(别问遇到查车的怎么办),几个人蜷缩一起,人货混装着就出发了。由于草莓是不是耐运输的水果,所以只能在市周边的几个市场出售。一般当天下午走,第二天上午到,半天就卖完,然后下半夜到家。我有幸跟着父亲跑过一次,平生第一次出远门。但只一次就够了,不光车上挤得难受,所谓的菜市场比现在的农村大集还原生态,大小便都随地,想想就恶心。


这种新型的卖货方式确实比在家里赚得多,越来越多农户加入,街道上到处都停着拉货的车,那些外来的客商只能收一些次品的货,慢慢的撤走了一部分,价格就越来越低。这种情况持续了多长时间没印象了(咱主要业务是上学),后来听说外面的市场管理越来越正规了,蔬菜水果都是定点供应,还得办证,再加上交通管制,不允许人货混装,这种出货方式也就断了。这时乡亲们发现,草莓没地方卖了,仅剩的客商死命的压价,最后都不用过秤了,一筐草莓20~30斤,随口搭价,爱卖不卖,一些人气不过直接倒水沟里了。

其实现在想想,这叫小聪明或者自作自受,每种商品都有着特定的市场渠道,各个环节都不是可有可无的,作为种植户得安守本份,不能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最后什么也没了。其实不光草莓这样,当地的油桃、葡萄都有着类似的经历,种植户自己把路走窄了。这个例子是不是与“玉米事件”类似,别急看我接着往下讲,还有大转折呢!

市场不行,农民就不想种,这是市场的自我调节,这种调节持续了一段时间后,创口慢慢愈合了,价格又慢慢起来了。一部分百姓又开始种植了,这次没有人再叫嚣着出去卖,全部就近卖给了客户。后来一些客户发现了商机,直接在当地开设加工厂、冷库,草莓开始分等级处理,价格越来越高,百姓种得越来越多,一种良性的循环逐步建立起来。


现在种植户与客商交易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以前农户得买许多塑料筐,拉到市场上后再一筐筐倒给客户(主要检查质量),客户根据质量再出价,高低相差到5元左右,所以双方对质量都很敏感。后来客户发现,与其这样来回倒腾,不如直接把塑料筐发给百姓,这样就减少一次人为破坏,质量采取抽查方式,谁捣鬼下次就不要货了;这种方式迅速普及,种植户省下了买塑料筐的费用,也都接受。再接着发展每个客户基本都有了固定的种植户,大家知根知底,谁也骗不了谁,一种以信任为基础的合作关系就形成了。农户负责种植、客户负责出货,双方互利共赢。


生产和销售各司其职,种植户不管客户卖多少钱,客户也从不故意压低价格,现如今这种模式又向前发展了一步。不知是谁提出的、也不知何原因(不是行里人),客户收了货不出价,根据第二天市场反馈价再给种植户结算,这种模式我开始不理解,不过我父母还都接受,几乎所有种植户也都接受,客户在市场卖的贵、出得价就贵,如果市场不景气、出得价就低。

去年新冠疫情期间,市场波动很大,谁都说不准明天什么行情,但正是基于上述模式,所有的客户全部准时开工收货,和老百姓很默契地达成了一致,如果市场好,种植户不少挣钱,如果行情不好,大家一起分摊,最后也没出现草莓烂在地里的情况,很平稳地渡过了疫情期。我还记得草莓罢市的时候,一些客户还专门在当地饭店摆上宴席,请了一些种植户喝酒,双方关系都很融洽。


我举这个例子其实和东方甄选这次的玉米事件很相似,今天不就有人报道,东方甄选的供应商在背后捅刀了吗,东方甄选也下架了相关产品,消费者更不会接受东北农嫂的行为,那些玉米最后只能加工成饲料了吧。

本来东北农嫂作为生产供应方,应该好好把握机会,与东方甄选形成一种良好的合作关系,巩固已取得的市场,她走到今天这个地步彻底把路堵死了,用网友得话说,格局小了。当然也有人说,有资本在作祟,我其实不相信这种情况,资本比谁都精,他们考虑的是长期稳定的收益,但凡有点眼光也不会把双方都往死路逼,当然也可能是某些人使坏,怂恿东北农嫂如此做的,咱不多做讨论。

上一篇文章我就说过,我非常赞同东方甄选这种农产品的销售方式,也非常希望有更多的类似东方甄选的直播间出现,更希望他们能把直接间搬直接搬到农村最原生态的生产基地。然后以一种优雅的方式向更多的消费者介绍中国各地的农产品,从生产到销售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我相信未来应该能走到这一步,暂时的挫折阻挡不了农产品向高端市场迈进的脚步。


当写到这里肯定有人最关心价格问题或者再直接点,利益如何分配?网上不是有人批评东方甄选采购才2块钱,利润空间高达40%多吗,说他们打着助农的口号赚钱吗!今天也有一位博主发言,说不用东方甄选农民的玉米也烂不到家里,粮食收购站有多少要多少。我猜这人肯定不是农村出来的,你算一下,2块钱一根玉米,合到单价多少钱一斤,东方甄选出的价比市场收购价高几倍吧,老百姓选哪个还用问吗。

另外,价格的高低不能只看眼前,随着农产品市场经济的起步,老百姓肯定会得到更多的利益,价格不是某一些人能左右的,这是由市场经济所决定的,一个行业成熟了,自然会通过内部调节来稳定各方收入。


最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告诉我们,利润最大化的不是生产供应方,而是渠道,“渠道为王”这是铁律,而农民是这个产业链中最低层的,他们没有定价权,所以不要动不动就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来批评资本。电视剧《天道》丁元英打着劫富济贫的旗号助农不就是最好的例子吗,王庙村村民在乎的是产品能不能卖出去,即使价格与他们的付出不对等那又怎样,用丁元英的话说,有利润空间,有持续稳定的输出,这才是最重要的。换句话说,东北玉米的生产方与东方甄选的销售方,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农民即能迅速出货,又有高于市场几倍的利润空间,那么东方甄选卖多少钱又有什么关系呢?

俗话说,资本过后一地鸡毛,本可变成高端的食材端上餐桌,如今只能变成廉价的饲料,被倒入猪食槽,想想就觉得可惜。

作者按:

如果非要给这个遗憾找一个始作俑者,你觉得会是谁呢?卖得价格高,并不代表百姓赚得少,相反卖得价格越低,流转到农民手中的钱就越少,恶性循环,最后所有的损失都得由农民买单,相信大家心里有都有一杆秤。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http://www.320g.com/
本文地址:http://www.320g.com/gsyx/27351.html
考高分网交流群

扫一扫加入QQ交流群

和更多志同道合朋友一起交流,分享干货资料!
创奇学院客服

扫一扫加客服微信

有疑问请咨询创奇学院微信号,在线为您解答!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opyright 320g.com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 创奇学院

ICP备案号:陇ICP备2020003353号